发布时间:2024-09-01 07:46:12    次浏览
最近有媒体报道,北京市某区计划5年内建设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顶级酒店的城区。该区政府称其论证依据是区域内高校云集,而这些高校每年花费高额的外事接待费举办大量的学术会议、科研论坛、高级培训等。他们提供了调查数据该区一大学每年的外事接待费用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规模,另一大学近几年召开的国际会议年平均为300~400次。
除去高校扩招、社会对培训的需求激增等因素外,学术会议的增多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某种程度上,学术界急切希望加快学术交流哪怕是网络时代,学人们也不摒弃“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相比较而言,高级酒店当然可以提供更周全、体面的服务,可中国研发投入不宽裕的现实与学术会议“非高级酒店不开”的情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何况,高级酒店真的适合开学术会议吗?一位年近七旬的院士说,自己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过着“暗无天日”、“近乎窒息”、“食之无味”但又非常奢侈的生活,无奈又心疼。必须注解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是指因为很多学术会议和评审工作都在高级宾馆进行,“暗无天日”和“近乎窒息”是指大宾馆里几乎很少有窗口,大多为人工照明,且空气混浊;“食之无味”是指高级宾馆里的自助餐使用昂贵的食材,却做得“很难吃”;而这样的宾馆价格不菲,自然是“非常奢侈”。
最适合学术交流的场地是什么样的?是办公楼里随处可见的黑板,是处于办公楼中央的咖啡房和水房,是随时开着门的办公室,是任何一个随意见面、畅快交谈的场所。这是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理论物理学教授大卫格罗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系生物物理中心教授华泰立等人应邀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首届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时给出的答案。他们在评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时曾指出其科研区办公室布局的缺陷“办公楼每个人都有一块自留地,且各不相关”,“办公室的门都关着”,“研究人员的办公室和学生的办公区间甚至不在一层楼上”,“咖啡房或水房放在角落”他们建议通过空间设计鼓励人们有更多随意的交流,不能关着门作研究。
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谈庆明描述说,“以前郭永怀先生、钱学森先生说,力学所每个办公室、会议室都要有黑板,甚至走廊里也有黑板,研究人员走到哪儿讨论到哪儿”,以更好地交流、碰撞出火花。遗憾的是,“现在大楼里黑板很少了”。